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2、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背诵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
(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
学生自由续写。
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
(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
(4)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
二、小结
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教师正音)
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3、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
4、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
分小组交流理解。
5、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
从这首古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
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
(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三、小结
作业:抄写古诗;写习字册。
【教学要求】
1、认识表示天气的几种图标。会看天气预报。
2、照样子,练写铅笔字。
3、熟记四条成语和古诗《长歌行(节选)》。
4、知道所收集标志的意思。
5、会和生病的老师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表示天气的几种图标。会看天气预报。
2、会和生病的老师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讨论书中图标表示什么天气。
(2)把图标与天气相连。
(3)讨论“霜雾雷雪”为什么是雨字头。
3、练习
(1)把雨字头的字写出来
(2)动手画图标
(3)收集有关天气的图标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莫菜算”。
(2)引导归纳三个字的结构。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习描红。
3、练习。
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地问题,并进行纠正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标志,学生说在什么地方见过它,并说出它的意思。
(2)动手画这些标志
(3)讨论:见到这些标志,我们应该怎样做。
(4)扩展练习:我们在什么地方还见过什么标志,它代表什么意思,并画出来,介绍给同学们。
二、教学第四题
(一)熟记成语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读。
(4)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
人一己百:别人做一次,自己做一百次。
勤能补拙:勤快能弥补笨拙。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二)古诗《长歌行(节选)》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要求。
(2)、说说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句子。
①指名试读。
②教师范读。
③解释意思。
④学生练读、背诵。
(2)、学生读第二句话。
①指名试读。
②教师范读。
③解释意思。
④学生诗读、背诵。
(3)、学生读第三句话。
①指名试读。
②教师范读。
③解释意思。
④学生试读、背诵。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三句话。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
4、反馈。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一、审题
二、指导
1、读题目内容
2、丁大勇去看李小燕同学会说些什么?
3、王小娅优势不能去,请丁大勇带信,丁大勇该怎样对李小燕说?
三、练习
1、小组演练
2、分组汇报,及时进行评议指导
四、反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音节,注意人分辨前后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绕口令”。
2、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能根据词语选择字的意思。
3、能区分不是同一类的词语,进行词语逻辑归类的训练。
4、能按句号、问号、汉号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能把一句话分成几句话。
5、能读懂一段部分段式的话,找出总起句,说出分述部分是怎样把总起句的意思写具体的。
二、教学过程
1、教学第1题。
这一题既是朗读训练,又是复习汉语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前后鼻音。
让学生先重点读准“盆、瓶、碰、乒”等字音,再连起来一句一句地读正确。
2、教学第2题。
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正确用字的'能力。不但要求学生指出用错的字,还要说明为什么错了,该用哪个字才正确。
答案:⑴稳—隐、向—像;⑵精—筋、采—彩。
3、教学第3题。
要求先确定字的部首,然后写出部首以外的笔画数,再根据词语,选择恰当的字义。
4、教学第4题。
每组所列的每一个词语都是一个具体化的概念,而它们表示的概念有的属于同一个大概念,这样的词语就是同一类的,否则就不是同一类的。划分前,要让学生想一想:大概念是什么?然后,把不属于这一大概念的词语划去。
5、教学第5题。
按语气分,句子可以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6、教学第6题。
要求学生把一句话分成几句话说,使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这是理解长句的一种手段。
写作文的时候碰到句子太长,也要把一句话分成几句写。
7、教学第7题。
此题目是复习总起分述的段落知识。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划出这一段话的总起句。
知道分述部分是用一组排比句从3个方面把总起句的意思写具体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炎帝创市的故事,感受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的精神。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积累好词佳句,培养主动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学习本课要求会认13个生字,会写的6个生字;要求掌握的词语:摆手、兽肉、鼓励、多余、麻烦、反复、比较欣喜。
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创市的经过;难点是感受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了解现代市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了解山区赶集的交易形式;
3、你想知道山区这种“集市”的交易形式是谁最初创立起来的吗?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帝王叫炎帝,是他创立了“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炎帝创市》这篇课文,来了解炎帝是怎样创市的。
4、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明确课题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2、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
要求:
(1)借助课文里的注音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把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3、读后想一想议一议:炎帝创市后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4、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语。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课文第2、3自然段及第4自然段前两句,了解炎帝产生创市想法的缘由。
(1)指导学生朗读文中对话,体会炎帝关心百姓生活的品质。
(2)讨论:炎帝为什么要鼓励大家和别人交换东西?
a、农家:只会种庄稼,不会打猎。捕鱼,一年到头只吃谷物和蔬菜。
b、猎人家:打猎,并用兽肉与农户交换,桌上不仅有兽肉,还有一些谷物和蔬菜。
c、炎帝从中受到启发:拿吃不完的东西,跟别人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真是个好办法!应该鼓励大家都这样做。
2、读课文第。4、5、6自然段,了解炎帝创市的经过。
(1)读第4自然段后半段,讨论:为了鼓励大家交换,炎帝又想到了什么问题?
麻烦——大家交换就没有积极性。
方便——人们交换的积极性就高。
(如果规定一个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不是方便了吗?)
(2)读第5自然段,讨论:炎帝为什么要把交换的时间定在正午?
a、冥思苦想灵机一动:对呀,把交换的时间定在正午不是很好吗?
b、这个时刻人们既容易记住,又有充足的时间赶到交换地点,交换后,还能在天黑之前赶回去。
(3)读第6自然段,讨论:炎帝是怎样规定交换地点的?
(经过反复比较,他决定每天正午,在人口聚居的中心地带,让人们互相交换产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炎帝创市的故事,感受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的精神。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积累好词佳句,培养主动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本课要求会认生字6个,会写的生字13个。要求掌握的词语有摆手、兽肉、鼓励、多余、麻烦、反复、比较、欣喜。
教学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炎帝创市的经过。
2、体会百姓爱戴炎帝的原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身处农村,你跟父母赶过集吗?你知道农村的这种“集市”交易形式是谁创立的吗?让我们一起学习《炎帝创市》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后,你知道了创立了“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师归纳板书。
2、这位帝王炎帝创立了“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让我们先读准字词,再学课文。
3、检查预习情况。
(1)“火车式”拼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2)把自己记忆字形的妙法跟同学一起分享。
(3)解释词义:如爱戴、抱歉、关切、冥思苦想、聚居、欣喜其狂、川流不息、赶集……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什么?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认真写生字三遍,并进行扩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自读课文,请同学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复习词语,看卡片读词语。
二、学习《炎帝创市》第2—8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前2—4自然段:
讨论:(1)炎帝在农家吃饭时,看到什么?怎样说?主人怎样回答?
(2)炎帝听了农家的回答后,心情怎样?
(3)后来他以到一户猎人家,又了解到什么情况?
(4)指导看图,图上画了什么人,在干什么?饭桌上有什么食物?可看出了什么?
(5)听了猎人的陈述后,炎帝怎样想的?
(6)你理解“关切”、“鼓励”、“冥思苦想”的意思吗?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炎帝关心老百姓吗?默读第5—6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如:(1)炎帝目光落在前面那个人的影子上,是什么时候?
(2)交换的时间定在正午的理由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与同学讨论、交流。
3、分组读第7—8自然段,读后讨论:
(1)炎帝把交换物品的地点定在哪里?为什么要定在这里?
(2)人们怎样把剩余的物品到这里交换呢?
(3)指导看图2,你看到了什么?
(4)从炎帝创市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炎帝是一个什么人,才会深受人们的爱戴?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布置
1、把《炎帝创市》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熟读课文,摘录好词好句,抄在自己人的采集本上。
3。小学三年级语文《炎帝创市》练习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
bǐjiàoduōyúbǎishǒugǔlì
xīnxǐfǎnfùshòuròumáfɑn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冥思()()欣喜()()()()相告
川流()()四()八()心()意()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帝王,非常受人爱护。(修改病句)
教学要求:
1、语文与生活: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2、诵读与积累:学习12个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3、写好钢笔字
4、口语交际:学会理解。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
教具准备:幻灯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语文与生活:读懂俗语,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使用这些俗语,丰富语言积累。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
1、指名读题。
2、交流“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什么意思?
(我国的太上、华山、衡山、恒山、嵩山被称为五岳,它们的景色奇丽无比。游览过五岳的人,回来之后就不要再欣赏别的山色了,因为没有哪座山的景色能够超过它们。而看过黄山景色回来的人,连五岳都不要看了。这句俗语说出了黄山景色的无与伦比,独一无二。
二、教学第二部分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一句俗语,是长期以来民间流行的通俗而语意警醒或表意诙谐生动的定型的语句,表现的内涵十分丰富。这样的俗语,各地都有一些,有的是讲自然风光的,有的是讲土特产的,有的是讲民风民俗的……
2、出示俗语,读一读,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3、交流: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说苏州、杭州的景色十分优美,人们认为天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而苏州、杭州与天堂一样美好,是人间的天堂。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是说桂林的山水景色天下第一,而阳朔的山水又是桂林第一。
“华山自古一条道”是说自古以来山华山顶峰,只有一条道可走。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高度概括了东北的特产,就是人参、貂皮、乌拉草。
“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南瓜。”形象地说出了雁门关外气候的变化莫测,早晚温差很大,早晚冷,中午热。
4、齐读。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搜集一些本地或外地的'俗语,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俗语,并记住它。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诵读与积累12个与中国戏曲有关的词语。
2、写好钢笔字。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诵读与积累
1、审题。
2、读准词语,想一想词语的意思。
3、这12个词语是以中国戏曲为主题的,为我们描述了从角色扮演到戏曲情感表达的全过程,你能结合插图说说词语的意思吗?
生旦净丑:指戏曲表演中的角色。生指男子;旦指女子;净指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通称花脸;丑指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称小丑,小花脸。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粉墨登场:粉墨,搽脸用和画眉用的化妆品。这里指演戏前涂上粉或墨,装扮好了,登场演戏。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
锣鼓喧天:锣鼓声响彻云天,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唱念做打:指戏曲表演中的基本功。
有板有眼:板、眼指音乐戏曲的节拍,指曲调唱腔合乎节拍,常形容言语行动有条理。
余音绕梁:余音,音乐演奏后好像还留下来的乐声。遗留下来的乐声围着屋梁打转转,形容歌声优美,使人回味。
字正腔圆:指发音吐字十分准确,中气足。
惟妙惟肖:惟,相似,逼真。形容刻画或临摹得非常逼真。
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样。
感人肺腑:肺腑,内心深处。使人深深地感动。
动人心弦: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的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4、联系读背。
5、反馈、试背。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观察,这段文字选自《姥姥的剪纸》,怎样才能把这段话写美观?
3、描红,注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距离。
4、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口语交际:当自己被别人误会时,态度要冷静、诚恳,要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委向对方说清楚。
2、学写毛笔字。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学会理解
1、审题。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被别人误会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应要冷静、诚恳,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委向对方说清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解释。
3、讲解要点:
(1)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
(2)抓住解释的要点,即针对误会说明。
(3)解释时注意方式方法,寻找适当时机。
4、模拟书中创设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解释活动的过程。
5、反馈、总结。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观察范字“即”与“吹”,把握书写要点。
3、练写。
4、反馈。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学会理解
教学内容:
1、学习对对子。
2、积累语言。
3、口语交际,用好压岁钱。
4、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处处留心
1、读短文,思考问题。
2、生自由交流。
3、照样子对对子。(对上相近或相反的事物、词语)
4、小组交流,班内交流。
二、读读背背
1、读这些成语,说说你知道哪些成语的'意思。
2、师介绍生不知道的成语的意思。
3、自由背诵这些成语。
4、读春联。
5、分组比赛背诵春联。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引入话题
同学们受到过压岁钱吗?
春节给压岁钱是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要过年了,长辈可能会给你一些压岁钱,你打算怎样使用这些钱?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小小讨论会,交流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讨论交流
生自由交流,师引导学生合理而有意义地用自己的压岁钱。
四、针对交流
第三课时
一、交代任务: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
二、写好钢笔字
1、出示示范字
2、观察怎样写才好看。
3、读书中的“小小窍门”
4、练习书写这些钢笔字。
三、学写毛笔字
1、看书,明确本次练习的内容。
2、观察立刀旁和右耳旁的写法。
3、练习书写。
4、展评。
5、继续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四
拟3课时
累计
第8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生字。说说笔画和笔顺,再按笔顺描红。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6个词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说说笔画和笔顺,再按笔顺描红。
难点:认识6个词语,练习把句子说完整。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教学第一题,按笔顺写字。
1、审题。
(1)学生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讲清要求:认识一个新笔画,按笔顺写字。
2、教师指导,学生描红。(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学习字词句。
1、指导观察图画,自读生字词。
2、指名认读“苹果”一词注意“ping”是后鼻音。
3、说说苹果是什麽样子。
4、指名将苹果与拼音、词语用直线连起来。
5、请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与步骤,借助拼音学习词语。
6、句子训练。
(1)你爱吃哪些水果,为什麽?
(2)自己试着用“我喜欢吃的水果有——,有——,有——,还有——。”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实施修改意见
易错笔顺重点指导
出示句式指导。
变换内容,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拼读音节。
2.能运用给熟字去偏旁的方法记忆生字。
3.能按照笔顺规则书写部分学过的字。
4.能区别形近字,复习已学的部分词语,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字、词的能力。
5.能看图回答问题,说几句意思完整,语句通顺的话。
6.通过行为对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的知识。
2.通过偏旁构字,加深对汉字结构的理解。
3.按照笔顺规则书写部分学过的字。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题
①导读:春天,草儿绿了,小鸟儿在天空飞来飞去,小河边热闹极了,原来,小动物们正在搞一次有趣的活动,什么活动呢?请同学们看练习8的第1题。
②读题,理解题意。
③指导看图:图上有哪些小动物?(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有顺序他说。)
④出示音节。认读(要求直呼)。
⑤找一找每种动物各钓到了什么?请大家拿出四种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种动物拿的钓鱼线描出来,你就知道它钓着了什么。
⑥出示音节。
⑦说话训练:用()钓到了()的句式,先一句一句他说,再连起来说。
小鸡钓到了虾。熊猫钓到了蟹。
大象钓到了乌龟。小猫钓到了鱼。
(二)学习第2题
①出示“院、腰、虾、客、被、现”认读。
②看一看这六个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③读题,理解题意。
④以“院”为例分析。让学生说说“院”是什么结构,由哪两部分组
成?指名用一句话说“院”去掉左耳旁就是“完”。
⑤让学生独立分析余下的五个字。
⑥请同学们写下来。
⑦小结:许多汉字是由一个偏旁和一个独体字合起来构成的,这些字我们可以用熟字去偏旁(或加偏旁)的方法来记住生字。
(三)学习第3题
①自由读读书上的8个字,指名书空8个字。
②说说这些字先写什么部分,再写什么部分,最后写什么?
③归类:
哪些字是先外后里?(向、问、闷、凤)
哪些字是先外后里再封口的?(圆、面、回、园)
④除了这8个字,还有哪些字也是先外后里写的?哪些字也是先外后
里再封口的?
(四)作业
《课堂作业》2、3题。
课堂练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好的课堂练习,既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又能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效果。为此,我认为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抓住重点
课堂练习设计前,应对本课知识的'重难点、练习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设计练习时才能突出本课重点内容,达到训练的目的。否则,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达不到巩固新知识要求。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桂林山水》一课,它的重点是课文顺序和课文是写了哪几个地方。因此,课堂练习设计不能离开这个重点。
2、题目新颖,力求形式多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练习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题目要新颖,形式要活泼,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效果。具体设计怎样的题型练习,应根据课文的重点来确定,力求做到题目新颖,具有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练习效果。切忌千篇一律,枯燥无味。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作业单一、机械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使作业形式不拘于写,而是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将演、评、画、游戏、参观。访问等形式与听、说、读、写巧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使其主动练习。
3、难度适当,练习适量
一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既要传授新知识,又要进行巩固练习。为此,对课堂练习的难易程度和练习的份量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是题目过难过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练习,势必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如果题目较浅,份量又少,学生三五分钟,三言两语就完成的练习,又起不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与此同时,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知水平也是不相同的。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难度要适当,练习要适量,特别是能分不同层次,真正落实新课标“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目标,做到“简单而有内涵”。
1.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山行》原文
山行
【作者】杜牧
【朝代】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径:小路。
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827—835)年间登进士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2.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山行》教案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山行》练习题
一、小小魔术师,给多音字组词。
xiāng()jiǎ()bēi()liàng()
相假背量
xiàng()jià()bèi()liáng()
二、找朋友,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似乎——()忽然——()居然——()
汲取——()鼓舞——()力量——()
三、比一比,组成词。
亭()相()远()
停()霜()元()
四、填空。
风()雨雪()走高飞
()()之行,始于()()。
五、背一背,写一写。
山行
()()寒山石径斜,白云()()有人家。
()()坐爱枫林晚,()()红于二月花。
4.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山行》练习题
一、给下列字注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
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二、记诵《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答:
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么?为什么?
答:
3、诗中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么?(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三、《山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谈谈你的感受吧!(100字左右)
答:
教学要求:
1、按笔顺规则,把"施"、"剩"、"缘"3个字写正确,写端正。
2、学会用数比画查字法查字典。
3、写出意思相近的词。
4、照样子改写句子。
5、照样子修改病句。
6、熟记8个成语。
7、进行"关于春游建议"的口语交际练习。
8、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齐读"施"、"剩"、"缘"3个字。
(2)从笔顺规则来看,它们的规则是什么?
(3)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
(4)教师在田字格黑板上范写。
3、练习
(1)按笔顺规则,书空这三个字的笔顺。
(2)每个字练写两遍。
4、反馈
(1)指名板演。
(2)展示好字,表扬。
(3)指出存在问题。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出示卡片:专
指名读。
(2)从字形结构上看,"专"是什么结构的字?
你能说出这个字的部首吗?
(3)师生按笔顺数笔画。
(4)学生把字典翻到"难检字笔画索引",按笔画找到该字。再按后面所标注的页码,翻到字典正文部分,找到该字。
3、练习
学生根据以上方法,自行完成书上的填空。
4、反馈
学生口头汇报。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行填写。
(2)学生汇报所填。
(3)集体讨论,确定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3、练习
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填写,其他同学修改。
4、反馈
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齐读例句。两个句子意思一样吗?
(2)有什么不同呢?
(3)教师小结:在文章中,有些句子如果改变词序,则意思会随之改变,而有些句子即使改变词序,基本意思也不会改变。
3、练习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其余同学在书上填写。
4、反馈
及时纠正黑板上的错误。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齐读例句,讨论:这个句子有什么问题吗?
(2)指名读第一句,讨论:李明是我们学习的什么?
(3)指名读第二句,讨论:谁会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了?
(4)指名读第三句,讨论:这个句子有什么问题吗?
3、练习
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修改病句,其余同学自行在书上修改。
4、反馈
教师巡视,有错误及时纠正。全班同学反复练读修改好的`句子。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齐背。
(2)指名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课前准备:
(1)把教室桌椅如书上插图拼成八个小组,学生按小组围坐。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写有:这次春游去哪儿?可以安排哪些活动?春游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3、指导
(1)启发谈话:这个星期六,我们班将组织一次春游,大家高不高兴?你们想去哪儿?可以安排哪些活动?春游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提出要求:
小组讨论,要求人人参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发言。课后,每人写一份《关于春游的建议》。
4、练习。
(1)每人在小组里练讲。
(2)代表发言。
二、教学第八题
内容:写毛笔字